關注本土化教學理念
趙華菁:首都師范大學畢業,在北京市海淀區十一學校擔任語文教師13年,來澳洲后一直在布里斯本中文學校擔任中文教師,后管理學校事務,有20多年的一線教育教學經驗。
學校創建于2003年,在昆州布里斯班有5個校區,中文班總數有100多個,才藝學科30多門,才藝班和中文班在??側藬涤?000名左右。學校是昆州人數最多、規模最大、師資最強、課程最豐富的一所非營利中文學校。
新冠疫情開始后,學校中文教學從線下轉為線上,眾多的才藝班不得不暫停。來自世界各地的網課撲面而來,很快就帶走了一部分學生,尤其是高年級學生。目前,學校的中文課堂已全部恢復線下教學,與疫情前相比,學生流失了近三分之一。如何吸引更多學生回到中文課堂?如何適應疫情后中文課堂的轉型?成為學校面臨的難題。
在教學內容上,我們會更注重本土化教學理念,會盡力與本地主流學校的中文教學相融合,關注當地社會需求,把學生從教培機構的線上課程中吸引回來。其次,加強教師培訓,使我們的面授課堂更活潑,更具吸引力。第三,課程設置要更多元化。昆州對中文學校租借使用校舍的限制少,學校除了中文課堂,會加大設置才藝學科和才藝班,給家長與學生提供更多選擇。最后,會加強與學生、家長聯系,在課堂上,老師一個手勢、一個眼神、一個充滿贊許的微笑,都能拉近與學生的距離;在校園內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及親子活動,讓家長、學生、老師在校園中找到情感的共鳴。
希望華教網能建立教學素材庫,幫助我們提高線下課的教學質量。教材是很難完全本土化的,所以我會要求老師對教材做些變動。比如講長城主題,我們會把北京的地鐵路線圖展示給學生,告訴他們不同種到達長城的路線,然后讓孩子在課堂去實際體會,聽一聽沿途的聲音,看一看沿途的視頻,一直走到長城。運用現實中的各種資源輔助教材,就能把整個課堂變活,孩子既能夠看到現代的北京,也能夠把知識用到實際生活當中,就會更喜歡我們的面授課。但是這些素材像長城門票票據、沿途相關的音視頻、地鐵路線圖、飛機票等的資料,老師搜集起來比較麻煩,有些只能自己去畫。所以,如果華教網能提供更多實用性強、貼近生活的教學素材供我們下載,那就能大大節約老師的備課時間,提高老師的上課質量。
尤其是與教材相關的實用性視頻,會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。比如講泉州美食,如果只講課本,學生只學了自行車、摩托車、公交車等用語,但如果真的看到畫面,會看到中國的自行車、摩托車,以及當地的生活狀態,他自己就會跟澳大利亞的交通工具比較,讓他耳目一新,印象深刻。畫面性的內容是一種不同的學習方式,記憶也會更深刻。我們正處于一個視頻時代,可視性內容大家都很喜歡,容易傳播,還可以循環使用,一個老師用完了,其他老師也可以用,甚至其他學校也可以用。大家只需要在平臺鏈接上下載即可,這比寄書、寄東西更方便,成本也低。